泉州彩扎是一项源于古代纸扎工艺的传统艺术,主要分布在泉州市区及周围县(市、区)、厦门、漳州等地。该艺术形式起源于唐代,而其现代形式的发展史包括以下几个阶段:

早期纸扎工艺: 泉州彩扎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纸扎工艺,俗称为“糊纸”。这项工艺主要用于制作用于死人入殓和迎神赛会的魂轿、冥屋、纸偶俑等纸制品。因此,早期的糊纸工艺主要用于宗教和民俗活动。

传统糊纸店: 早期糊纸工艺发展后,形成了糊纸店的概念。其中,老牌的糊纸店"金传胪"已有百余年历史,传承了四代。这些店铺制作了各种纸扎制品,但通常只制作了正面,留下反面未制作,因此被称为"糊纸没存后"。

陈天恩的创新: 泉州彩扎的现代形式的发展要归功于民间艺人陈天恩。他革新了传统工艺,将只制作半面的纸扎制品改进为完整的圆雕,使得纸扎的艺术质量大幅提高。陈天恩汲取前辈艺人的特长,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彩扎作品,取得了彩扎艺术上的显著成就。

彩扎的特点: 泉州彩扎是一种仿真艺术,通常采用小圆雕作为造型形式,以戏曲人物、飞禽、走兽、鱼虫、果蔬及楼台亭榭等为题材。制作技法包括坐艺和站艺两大类,以及五大工种,包括扎骨、包堆、剪贴、框线和画笔。这些工艺技法和工种在制作彩扎时发挥作用,确保制品精美、色彩丰富、构体轻盈。

泉州彩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。它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之一,集合了雕塑、彩绘、刻纸、镶线、裱糊、戏剧道具等制作技能,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传统的丰富性。泉州彩扎的精湛工艺和高度仿真性特点使其备受赞誉,被认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。

想了解更多关于闽南旅游资讯可以关注我们闽南旅游资讯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