闽南童谣流行于福建闽南(包括厦门、漳州、泉州等地)、广东潮汕、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侨华裔居住地。虽然闽南童谣的确切起源和演化过程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,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。福建地区在文教方面发展相对较晚,直到唐代才有诗人开始涌现,如陈衍在《福建通志》的《补订(闽诗录)叙》中所提到的。这一时期保存较少的歌谣中,最具代表性且流传广泛的是《月光光》童谣,例如:“月光光,照池塘。骑竹马,过洪塘,洪塘水深不得渡,小妹撑船来前路。问郎长、问郎短,问郎一去何时返。”根据《福建地方典籍》的记载,早在唐代时期(公元618年~907年),福建的观察使曾经记录下这首《月光光》童谣。今天,闽南地区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版本,《月光光》的歌词可能有所改动,但其主题和结构仍然相似。这反映了闽南童谣具有集体创作和传承的特点,同时也表现了口头传统文学在流传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闽南童谣逐渐发展壮大。在15至16世纪的明中叶以后,随着大量的闽南人移民到台湾和东南亚,闽南文化的影响范围扩大,闽南童谣也随之传播。它们在台湾和南洋地区扎下了根,并在那里创造出许多新的童谣。一些新的童谣创作很快传回福建闽南,与本地的传统童谣相互融合,相互启发,使得闽南童谣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。
总之,闽南童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,它们承载了闽南地区的文化和民间传统,反映了人们的生活、情感和价值观。这些童谣不仅是口头传统文学的珍贵遗产,还代表了当地社区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传承。通过不断传承和创作,闽南童谣在时代变迁中仍然保持着活力,继续为人们提供乐趣和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