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桐港刺桐绣

泉州别称刺桐城,宋元之际,刺桐港为世界贸易大港,刺桐绣举世闻名,出现专营的绣铺。到清末民初,泉州地区的绣铺更是多达十多家,刺绣工数百人,最多时三四千人,著名的如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开设的“得春堂”绣铺。


金苍绣名称由来

杜甫《丽人行》:“绣罗衣裳照暮春,蹙金孔雀银麒麟”记载了唐代的蹙金绣。金苍绣是刺桐绣的一种特殊技艺,与唐时“蹙金绣”工艺相同,即在罗缎的底子上,用棉花之类的东西做填充物,用包着金箔的绣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。由于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,民间叫金葱绣,泉州话“葱”、“苍”同音,故雅化为金苍绣。

金苍绣制作过程

制作金苍绣,需要画稿,接着在原有的手绘图上压一层油纸,沿画稿上的线条刺出细密小孔。裁出来的缎布绷在木框上,将刺好孔的图纸蒙在缎布上面,用颜色粉浆搽过图纸,图案印在了缎布上,在描好图的缎布上,用金葱线勾绣,形成图案,需要凸绣处,用棉花堆缝图形,或菠萝凸,或龙鳞迭甲,最后上浆、组装。

金苍绣的应用

泉州宗教盛行、戏曲繁荣,与之相关的宗教绣品、戏服道具需求量大,金苍绣以其庄严华丽的特点,被广泛应用于庙宇道场绣品,如佛服、阵头绣旗、凉伞、幢幡、龙蟒桌裙,以及戏服、喜庆绣幛等。